
我與幽門螺旋桿菌的奮鬥史
林肇堂》用賺到的餘生,造福眾人!
2019/5/31
林肇堂醫師之專長為內科學、胃腸學、消化疾病之診斷與治療、內視鏡學、超音波術等。研究領域包括胃癌、幽門螺旋桿菌、胃腸內分泌學、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之流行病學、基因體、蛋白質體、生物標記、及海量數據(大數據)研究。
【造福眾人的職業|30年的緣深】
「老師你要不要緊?!要安排住院嗎?」 第二次胃出血時,身旁的醫師都是林院長的學生…
當年四十初,剛從美國卸下副研究員一職,回到台大擔任消化系副教授半年的林肇堂院長,站在人生的分岔點,正苦思怎樣治好自己長年的胃痛,它是院長如影隨行的生命課題。卻未想過從初中開始病發的舊疾,是條伏筆,在往後能開啟一道又一道的人生旅程。
2015年得到亞太消化醫學會「2015年馬歇爾及華倫胃腸學獎章」的國際殊榮肯定,彷若奧斯卡獎的光芒,台灣,也被世界看見!
林院長是台灣第一位長期大規模、投入研究幽門螺旋桿菌的名醫,為了解決自身的胃病,立志從醫的他,以嘗百草精神試藥,成為台灣消化醫學的權威學者,對抗自身疾病的過程,牽起30年以上的緣分,寫下人生精彩的故事。

【速寫往事疾|胃來式的長征冒險ing】
「真棒,接受X光檢查還有雞蛋吃! 」 年僅十四歲、面對眾弟妹的羨慕,林院長的胃可是掙扎著痛!在名校念書的他,每天抱著胃痛K書,心疼孫子的奶奶帶著他到處尋醫,但每位醫師診斷結果皆不同,還有醫師說是得到膽結石。那個年代的X光攝影必須生吞雞蛋,讓膽囊收縮,顯影了,才照得出膽結石的畫面。雞蛋可是當年珍貴的蛋白質來源,當然引起大家族的孩子們側目,可惜終究還是找不到膽結石,只好拿著胃散先緩解疼痛…。
「這是十二指腸潰瘍啦!目前沒有好藥,你先試試看這種一天三次的胃藥。」
當時台灣尚未有專勤制度,醫師可以在家兼差。有天,奶奶找到一位在家開業的台大內科教授,他拿出現在民眾很流行吃的〞胃乳片〞的雛型,要林院長每天把這種藥片先泡到開水中,讓它變成懸浮液狀,再喝下去。它不但不可口、質地硬梆梆的藥粒,在水中還不會自然崩解。院長苦笑說:雖然難吃但藥效很好,那時只好乖乖照三餐吞了當年最好的藥長達3-4年。
「要治好自己,就念醫科吧。」 在這種雛型〞胃乳片〞的協助下,暫時沒發病的院長,順利考上建中,即便競爭激烈,分組時,早已打定主意從醫,希望將來能放手一搏,醫好自己、也能幫助他人。只是進入了台大醫科,胃痛卻始終沒好轉的跡象。
.jpg)
下一頁看更多:胃潰瘍?胃癌?從幽門螺旋桿菌也可以知道人類的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