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組成、肌肉比例、脂肪分布比體重更能預測健康。賓州大學內分泌與肥胖醫學教授芮克斯福洛德‧艾瑪表示,外觀胖瘦、體重的差異,未必能準確判斷健康狀況。芮克斯福洛德‧艾瑪表示,身體質量指數過去雖然是簡單預測新陳代謝相關症候群的簡易指標之一,但如果僅憑體重、身高,外表胖瘦,很容易忽略體重正常者也可能潛藏心血管疾病。
專家解釋,同樣體重、體脂率的人,分布在腰腹多者,健康通常較差。不過也別以為脂肪多寡、體重是決定健康的唯一因素,臨床上也有體重正常者,卻有多種新陳代謝相關慢性病纏身。很多瘦子就是因為不胖,不太容易警覺自己的心血管健康可能出問題。
多訓練肌肉可降低過高的體脂率,但運動還是要從緩和、低衝擊性的活動開始,不建議一開始就從事高強度的重量訓練,漸進式的增加阻力訓練,比較不容易受傷,同時能增加肌肉強度,加強熱量消耗。
專家指出,很多人怕流汗,想減肥卻只願意節食,變成體脂偏高,外觀鬆垮,腹腔脂肪偏多。如果能增加身體的肌肉量,可提升靜態時代謝率,進而增加能量消耗,一天中肌肉組織所消耗的熱量比例超過身體總消耗量25%,甚至連在睡眠的時候,肌肉組織都還持續在消耗熱量。
http://tw.news.yahoo.com/肌肉與脂肪比例較體重更能測健康-1600005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