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專區

醫療品質

:::

醫療品質

管理機制

中醫大附醫設有「醫療品質暨病人安全委員會」,每年透過多元品管工具推動全面品質管理活動,依循國內與國際之品質認證標準,持續內化為更完善之標準作業程序,且致力推動全方位智慧醫療,以創新數據服務平台「iHi 海雲平台」為基礎,結合AI 開發創新療法與照護流程、運用Power BI 精準監測,持續提升整體醫療品質與促進病人安全。
2017 年通過國際知名的JCI 國際醫院評鑑,醫療品質與國際接軌;2023 年持續取得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15 項疾病照護品質認證;於2024 年受評衛生福利部醫院評鑑及教學醫院評鑑,評鑑結果為醫院評鑑優等(醫學中心)、醫師及醫事人員類教學醫院評鑑合格(醫學中心)。

 

指標管理

・全院性醫療品質及病人安全指標管理

訂有「全院品質促進與病人安全計畫書」、「指標監控與品質促進政策」,持續監控與提升醫療品質。另訂定「病人安全事件通報及獎勵作業準則」,鼓勵全院同仁參與通報,營造正向病人安全文化。

・全院性醫療品質及病人安全指標管理

中醫大附醫持續提升急重症診療品質,「救急、救心、救腦、救命」提高緊急病人生存機會。以腦中風為例,整合多專科團隊跨領域合作,提供24 小時全年無休,針對個別腦中風病人訂定連貫性治療計劃。急性心肌梗塞(AMI)治療結合到院前AI 遠距判讀心電圖,且於急診室成立胸痛中心,有效整合人員及設備,爭取黃金救援時間。

・精進品質指標管理系統

利用 Microsoft Power BI 進行指標監測平台,建立指標品質雲包括結構面、過程面與結果面指標共建置56 項監測面板,結合醫療品質指標之收案,有效運用指標資料,透過指標報表自動化產出呈現整合、即時及精準特色,讓管理者能迅速的管理決策資訊,以達到簡化資料收集作業流程與提高決策過程效率。

・整合:利用大數據資料庫及醫療資訊整合,藉由Microsoft Power BI 連結資料庫,進行跨系統(HIS、NIS、NHI…等)、跨領域(醫療、護理、醫事、行政團隊等跨團隊資源)及跨體系之整合。

・即時:利用雲端資料庫即時更新,直接自資料庫擷取指標計算所需欄位及條件設定,指標報表自動化產出,縮短指標蒐集及分析等作業時間,強化管理效能。

・精準:依據指標履歷精準定義指標條件,提供趨勢圖進行同期/前月比較,可快速進行全院及科部概況等多維度分析,並下鑽到醫師別、病房別、病人別,達成品質指標深度分析並即時改善。

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課程

依據「教育訓練辦法」、「全院教育訓練計畫書」,「品質促進及病人安全計畫」與「醫品病安年度工作重點」辦理相關教育訓練課程,主題多元且並有電子教學供同仁自主學習,2023 年完成率為97.76%,2024 年完成率為97.73%。且在進階課程方面亦提供四大類別,區分為品質提升、病人安全、團隊合作、指標分析供相關人員進修。

術後加速康復(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

2022 年11 月成立ERAS 小組,以病人為中心,落實手術麻醉整合照護,從手術前、中、後的全流程,由外科系、麻醉部、護理部、復健部、營養科、藥劑部、資訊室及個案管理師團隊合作與介入,提供病人不間斷的照護,共在12 項手術主題推行ERAS,2023 年總收案共121 人次、2024 年共收案517 人次,截至2024 年底病人對於ERAS 療程所提供的照護滿意度達98.17%。

ERAS 收案數以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人次最多,以該手術為例,平均術後住院天數由4.42 天下降至3.31 天,併發症率由0.52% 下降至0.00%,30 天再入院率由1.55% 下降至0.00%。

明智選擇小組

明智選擇運動(Choosing Wisely campaign)由美國內科醫學會(American Board of Internal Medicine, ABIM)於2012 年發起,目的為促進醫師與病人共同討論,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服務,減少低效益醫療與醫療浪費,提升病人照護品質。

中醫大附醫明智選擇小組由副院長擔任召集人,從國內外相關研究中挑選重要且有實證依據的項目推行,定期召開小組工作會議討論執行策略與監測成效,亦導入Power BI 協助資料分析,並每季至醫療品質暨病人安全委員會報告,推行主題如右,另有24 項規劃中提案,推行成果陸續投稿至國際、國內期刊,並受邀至他院經驗分享。

醫療品質個案追蹤與檢討機制

醫療照護過程中若有病人死亡、併發症、短期內再住院、再手術等事件,列為醫療品質追蹤個案,個案經通報、追蹤檢討、審查,且針對特殊個案進行案例分享,2023-2024 年共執行24 場全院特殊病例會議,藉由具教育意義之複雜個案討論,團隊重新審視治療流程,提高診斷技術,提升全院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

醫療品質個案追蹤與檢討機制

中醫大附醫設有「管制藥品管理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監督管理處方及使用管制藥品相關事宜,避免管制藥品之誤用、濫用及流用,透過Power BI 監測與定期分析院內管制藥品使用情形與相關品質指標,落實監督改善,確保合理用藥且提升疼痛照護品質。自2021 年起持續宣導減少高成癮性止痛藥Pethidine 之使用,透過瞭解醫療科部之臨床考量與提供其他替代藥品選項,2024 年底較2022 年減少32.24%,且較宣導前(2020 年)減少61.87%,成果顯著。

訂有「管制藥品管理辦法」,落實管制藥品之領用與儲存管理規範,且設有稽核管理機制查核使用情形確保管理品質。開立處方依循衛福部食藥署指引,規範醫師應具備使用執照及專用處方簽,且透過處方系統管控限制第一級與第二級管制藥品不得自費使用,第三級與第四級鎮靜安眠管制藥品的需自費使用也有天數限制;未使用完之殘餘管制藥品,由管制藥品管理人會同有關人員銷燬,並製作紀錄備查。

營造正向病人安全文化

中醫大附醫積極辦理提升正向病人安全文化課程,鼓勵全院員工參與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改善活動,持續進行內部病安文化監測且訂有「病人安全事件通報及獎勵作業準則」,建立品質及病人安全的組織文化。

・提升正向病人安全文化課程
Top-down 主管訓練課程
2023 年共計452 位小組長以上主管參與,透過專業課程講授,引導中醫大附醫主管了解營造正向病安文化、團隊合作及職場復原力(resilience)重要性,協助主管個人及團隊營造正向合作風氣。

Bottom-up 實務運用工作坊
積極推動及主動介入多元品質改善工具及課程,包含專案活動、品管圈(QCC)、根本原因分析(RCA)、醫療照護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HFMEA)、團隊資源整合管理(TRM)及醫病共享決策(SDM)等品質改善手法及相關活動,藉此提升團隊合作。
於2023 年辦理病安PDCA 及HFMEA 工作坊,並於2024 年辦理PDCA、多元品管工具與應用及正念減壓工作坊,參與對象橫跨醫療、護理、醫技及行政等各職類同仁外,更辦理護理主管(護理長層級以上)專班共計217 人次參與,利用工作坊實作模式提升同仁熟稔及運用品管手法,以有效分析醫療品質及病人安全相關問題,進而提出適切改善方案。

・提升正向病人安全文化課程

響應劃時代病人安全報告「To Err Is Human: Building a Safer Health- 人都會出錯:建立一套更安全的健康照護系統」發表25 週年,中醫大附醫與臺中市私立仁愛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臺灣病人安全推廣同好會合作,於2024 年11 月29 日辦理「The Pitch:醫療創新與病人安全的下一站」紀錄片全臺首映暨映後座談會,吸引162 人參與。透過案例分享、專家訪談及年輕創新者的剖析,探討科技如何革新醫療,並強調團隊合作在提升病人安全中的關鍵性,攜手推動更安全的醫療環境,讓病人安全邁向新境界。

・競賽及研討會發表

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改善優秀案例積極參與國際及國內競賽及發表, 如: 國家醫療品質獎(NHQA)、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ISQua)、提升正向病安文化發表會等活動等,使夥伴間互相分享與交流經驗。2023、2024 年參與研討會共計發表2篇口頭報告及34 篇海報。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