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統計,肺癌已連續十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位。台灣每年新增逾一萬四千名肺癌患者,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有高達六成肺癌病友確診已是晚期。
中國附醫14日舉辦「罕見肺癌不擔心、精準治療不肺心」衛教巡迴展,由中國附醫內科部副部長夏德椿、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林葳婕、中國附醫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由左而右)等人共同揭幕。/ 公關組 吳芬玫提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表示:肺癌分成非小細胞肺癌及小細胞肺癌,有85%的病友為非小細胞肺癌,而非小細胞肺癌當中,又以肺腺癌最常見。肺腺癌已知的致病基因EGFR,基因突變佔50-60%最為常見,但是如ALK、ROS 1及BRAF所佔比率都小於5%,然而這些致病基因突變包含EGFR、ALK、ROS 1及BRAF等,目前已經有相對應的治療藥物,可以供病人使用。
之前受限於檢測技術,較難找出有這些基因存在的病患;目前全球基因檢測技術大幅提升,提供臨床醫師更精確的診斷工具,為病人規劃個別精準治療,可大幅提升有效治療率。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為了提升民眾對罕見肺癌的了解,偕同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舉辦「罕見肺癌不擔心、精準治療不肺心」衛教活動巡迴展。
中國附醫於10月14日至25日,假急重症大樓1樓大廳展出衛教牆,訂10月14日週一上午11時,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部長夏德椿副部長、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林葳媫,共同揭開「罕見肺癌不擔心 精準治療不肺心」衛教展序幕,邀請民眾一同響應。
台灣肺癌現況
肺癌的治療方式 (手術、化療、標靶...),若為晚期的肺癌患者,如何診斷不同基因型別的病患?
肺癌在國內 1 年約有 1 萬 4 千名新發生病例,肺癌可分成非小細胞肺癌及小細胞肺癌,其中 85 的病友為非小細胞肺癌。而較常見的非小細胞肺癌中包括肺腺 癌、鱗狀細胞肺癌、大細胞肺癌,以及神經內分泌腫瘤,其中又以肺腺癌最常見。
若為晚期的肺癌患者,在病理報告確認為非小細胞肺癌,特別是肺腺癌,我們目前會針對幾個特定重要的基因型別進行檢測,例如EGFR、ALK、ROS1 以及BRAF 等等,當然如果病患經濟能力許可,也可以選擇做 NGS 次世代基因定序去一次瞭解病患可能產生的 Driver mutation,進而進行治療規劃。
罕見肺癌是什麼?
肺癌可細分為多種不同型別及基因變異,國人最常罹患類型大多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包含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癌等,肺腺癌中有一些重要的基因突變,其中最常見為EGFR 基因突變,在國內約佔一半以上的比率。
而其他基因突變型別,包括ALK、ROS1、MET,以及 BRAF 等,以上每個基因發生比率大致都在 5 以下,這幾種罕見肺癌都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的治療選項。
罕見肺癌有什麼相對應的檢測與治療嗎?
目前有許多基因檢測方法,技術大幅提升,包括免疫染色、聚合酶連鎖反應檢測、基因定序,以及最新的次世代基因定序等,準確度高,且提供醫生更精確的診斷參考,可針對不同型別進行精準治療,提升治療成效。
肺癌晚期治療以化療、放療、免疫療法和標靶治療為主,目前針對罕見肺癌已有越來越多相對應標靶治療能針對特定基因型別的癌細胞攻擊。
癌症基因檢測可以找出病患的腫瘤帶有哪些癌症基因突變,讓醫師針對帶有特定基因突變的病患擬定適合的治療策略,進而達到較佳的治療效果,掌握治療黃金期。這種依據每位病患的基因特性,精準選擇用藥的治療新趨勢叫做「精準醫療」,也稱作「個人化醫療」。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此次與「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攜手舉辦「罕見肺癌不擔心 精準治療不肺心」衛教展,希望提升病友及家屬對罕見肺癌的認識,與醫護人員攜手對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