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介紹
特色介紹
Feature顯微肢體重建科邱詠証主任
台灣外傷患者多,顯微肢體重建手術除了能同時治療肢體骨折,還能接合肌腱、神經、血管,皮膚缺損面對複雜外傷病患能治療得更好、後遺症更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顯微肢體重建科主任邱詠証醫師便是台灣骨科醫師中少數投身於此領域的專家之一。
手外科手術的治療上本科專注於以微創方式完成手術,如手腕的關節鏡,很多傳統上需要大傷口治療的腕關節疾患,目前多可以腕關節鏡微創手樹完成,本科目前每年可以完成約100例腕關節鏡手術,為中部最多。
此外,一些較為棘手的骨創傷後遺症,如骨髓炎,骨折不癒合,顯微肢體重建手術也能提供很好的療效,以骨髓炎為例,一般治療上比較棘手,因為骨折創傷後,開完刀感染,其實是很令骨科醫師頭痛的問題,如果要把感染的骨頭清乾淨,就缺了一大段骨頭,以往骨科醫師不敢碰這樣的病人,因為怕切了太多骨頭,會無法重建。
有顯微手術能力的話,就可以重建大段骨頭的缺損,可從另外一隻腳非負重部位,移植骨頭,此骨頭可以帶有血液循環用來重建,換句話說,是「活」的骨頭用來重建骨缺損。或者是說,有些患者感染骨髓炎,皮膚及軟組織會潰爛、長疤、疤痕化,這些都可以整個切掉,蓋上一塊血液循環良好的健康組織,會幫助對抗骨髓炎感染。
20歲男性開放性骨折合併大量皮膚缺損,運用游離皮瓣顯微移植技術,同時重建骨折及肌腱,皮膚等缺損



年輕女性,用微創腕關節切除手部的腱鞘囊腫。腱鞘囊腫好發於女性,是良性的腫瘤,但因為好發於手背,腫瘤外觀明顯,常讓女性病患連伸出手都覺得不好意思,若以傳統的切除方法,留下一條長疤痕還是醜。現在有腕關節鏡微創技術,只需要2~4個小小的切口,就消除囊腫了,術後恢復的傷口小且不明顯,活動度也不受影響,是運用小的關節鏡儀器來操作切除腱鞘囊腫。



40歲男性,骨創傷導致右小腿脛骨骨髓炎,持續發炎、痛、紅、腫,且有惡臭,經廣泛性感染骨切除,及顯微手術移植自體腓骨重建術後3年,顯微移植腓骨完全癒合。病人可以走路,困擾十多年的問題終獲解決,不再復發。
(術前,右小腿脛骨骨髓炎)
(術後,右小腿脛骨骨髓炎獲得良好控制)
(術中,顯微手術重建骨缺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