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介紹
整合研究中心醫師總覽
生醫科技及醫材
大數據及人工智慧
風濕免疫
精準醫療
洪士杰特聘教授現任中國醫藥大學新藥開發研究所特聘教授、附設醫院「整合幹細胞中心」主任、教育部深耕計畫各色領域中心「新藥開發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合聘/兼任研究員。研究專長為幹細胞於再生醫學及癌症之基礎、轉譯及臨床研究。其研究成果曾發表於Molecule Cell, Gastroenter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Blood, J Clin Invest,及J Hepatology 等重要學術期刊。曾多次獲得中華民國骨科研究學會年度最佳論文獎(2011-2014)、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12年, 2016年)、台北榮總醫療技術創新獎(2013年)、中華民國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年度創新獎(2015年),臺北生技獎-技轉合作獎之優勝(2015年)及李天德醫藥科技獎(2020)。並曾擔任科技部骨科、幹細胞及再生醫學學門複審委員及學門共同召集人;曾經或現在擔任再生醫學會理事長,骨科研究學會、幹細胞醫學會及細胞治療協會等理事及常務理事。
王玉田主任為加拿大國家科學院士,專長為神經生物學、腦中風,主要研究神經遞質受體在神經細胞內轉運及膜表面動態表達和調節的分子機制,及其在神經系統疾病發生和發展中的作用,王院士發明讓藥物能自己找到病變區域,治療時使正常細胞不受影響,造福人類貢獻卓著。
王紹椿副主任於1995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畢業後於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進行博士後訓練及研究。2007年王博士加入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展開他獨立的研究與教學生涯。2016年被延攬返台擔任本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乙職。王副主任的研究著重於運用細胞分子技術、遺傳小鼠模型及臨床合作來探討癌症發生、轉移及代謝相關的訊息傳導路徑以及腫瘤微環境,進而研究免疫調控與細胞療法。 【實驗室網頁】<a href="https://scwlab.wordpress.com/" target="_blank">https://scwlab.wordpress.com/</a>
血腦屏障保護著大腦免於腦水腫以及血中毒物的入侵,卻也阻礙藥物治療腦癌、神經退化疾病、以及精神疾病。賴威達研究員主要的研究專注於血腦屏障的發育、生理功能、病變、以及利用藥物控制血腦屏障通透性的方法。期望在未來,可以透過調控血腦屏障得以促進大腦的發育及生理功能、抑制大腦病變、以及幫助藥物傳輸至大腦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我們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二,分別為骨癌與間質幹細胞分化成骨頭與脂肪細胞的訊息傳導路徑及其相關疾病的研究。癌症方面,探討原位骨癌的發生機轉,分析參與骨癌形成的重要分子,並進而應用於骨癌的治療。間質幹細胞主要會分化成骨頭或脂肪細胞,釐清其分化時的訊息傳導路徑,進而對於骨頭與脂肪細胞相關的疾病之分子機轉進行研究,例如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或肥胖,希望可以對於這些疾病的預防與治療能提供更多的訊息。
阮文滔博士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合幹細胞中心副研究員。擅長跨領域深度合作,以物理專長探討生命科學的重大課題,其研究成果曾發表於Science、Cell、PNAS、PLoS Genet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等重要學術期刊。近年來,藉由導入軟物質與生物物理的想法,結合實驗物理的技術工具、與統計的非線性物理的模型分析,全面性地從物理研究觀點,深入探討事皮膚及其附屬物的結構功能性再生的前沿課題。
賴勇志博士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合幹細胞中心助理研究員。擅長生物資訊分析,跨領域合作探究生物現象背後的分子和表觀遺傳機制。其合作研究成果曾發表於 Science、PNAS等重要學術期刊。曾獲科技部補助博士後出國獎學金。
嚴玉婷博士後研究員。研究專長為免疫細胞於感染症及癌症之基礎、轉譯研究。其研究成果曾發表於 J Virol; Ann. N.Y. Acad. Sci; J Immunol. 等重要學術期刊。 曾經獲得 2015 NHRI Research Achievement Award Awardees (Oral presentation)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 1. 探討成體幹細胞在腸道內發生腫瘤幹細胞的機轉; 2. 利用大數據分析找出治療癌症最精準的對策
陳俞任博士擅長跨領域研究,結合奈米材料合成技術與生醫影像診斷治療之概念,搭配雙光子顯微鏡系統,進行退化性關節炎之診斷治療應用、膠原蛋白於癌症腫瘤之特性變化等應用。研究成果曾發表於 Medicine,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Biomaterials; Theranostics; Inorganic Chemistry;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等重要學術期刊。
何俊德博士目前的研究專注於基因體的5-甲基胞嘧啶(5mc)及5-羥甲基胞嘧啶(5hmc)在目標基因(DNMT1)上的修飾改變導致骨髓間質幹細胞逐漸衰老,並失去自我更新及分化的功能,而其中涉及的分子機轉尚待釐清。因此著重在研究如何運用其分子機理及相關藥物保持目標基因本體的羥甲基化,以保持間質幹細胞的幹細胞特性。而基於先前提出PARP1及TET1的調控模式上,試圖尋找合適的E3泛素接合酶及可能的TET蛋白活性促進劑,以營造適當的刺激環境延長間質幹細胞的增生或分化的能力。何俊德博士過去的成果主要在癌症機轉的探討曾發表於國際期刊包括Life Science (2018, 201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8)及PLoS ONE (2015,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