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堯院長為亞太過敏氣喘及臨床免疫學會(APAACI)候任理事長,並擔任國際過敏組織(WAO)教育委員會委員、國際過敏期刊(WAO Journal)及亞太過敏期刊 (AP Allergy)主編,每年為全球亞太地區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治療方法,編著有《兒童氣喘指引》、《兒童皮膚炎治療指引》以及《過敏性鼻炎治療指引》三本亞太醫療專業用書,灼見王院長在國際上的引領地位。
王院長主要研究過敏氣喘的環境與基因,家塵蟎過敏原引發變態反應的機制,中草藥及益生菌對過敏疾病改善的效果,肺部先天免疫能力的機理及益生菌在過敏疾病的臨床應用等。共發表SCI論文超過一百六十篇,被引用次數也超過四千次。曾獲得臺灣兒童過敏免疫學會論文獎七次,成杏優秀論文獎九次,十大傑出青年醫學研究獎,李國鼎科技與人文講座金質獎章,及英國皇家科學院訪問學者補助。王院長研發出來的舌下減敏療法,讓長年受過敏疾患之苦的孩子,不需每月挨針,八成能改善症狀。
「我想打造一間員工都快樂工作的兒童醫院!」
院長俏皮的看著團隊,曾在英國牛津大學攻博士的他,分享倫敦奧斯門街上一間五、六百年歷史、世界三大知名之一的兒童醫院(Great Ormond hospital ),當初創作出來的知名童話小飛俠‧彼得潘的作者正是以這家醫院為背景,因為兒童常有很多奇特的疾病,包含沒辦法長大的怪病。
「小朋友只要會笑,都可以出院!」每位孩子在王院長眼中,不只是生病的小孩,他們不舒服會哭鬧,但也別忘了孩子都有一份快樂的本質,當孩子笑了、便有了生命力,醫師們都懂。所以兒童醫院本質很特別,應該會是一處非常fantasy擁有奇妙幻想特質的空間,而非只是一間冰冷機構,它有溫度、也有笑聲,是能細緻保護孩子發育的地方。
「其實很多疾病都是兒童自己好的,根本不是我們治好的。」院長細心解釋他的意思並非不需要兒科醫師,但也只有兒科醫師才能提供一個好的生長環境,他們跟一般醫師的角色不同,他們是園丁培養、呵護這些樹苗長大,因此兒醫也是一份快樂又有未來性意義的工作。
「你爸爸以前就是這位王醫師救好的。」阿嬤帶著孫子前來的畫面,是院長的診間風景,他的病人也有現在是醫師或在高醫、北醫的學生,遍及各行各業,以前可能都喘得非常嚴重,王院長笑說這樣的工作很難有職業倦怠,因為兒科醫師總是能看到自己的病人不同的新篇章。
「不是只有看生病的人,我們更要從照顧健康開始。」他希望來台中就職後能讓兒童醫院醫師們的工作環境越來越好,大家工作開心就更能好好發揮所長、深入研究自己的專題,這是他非常重視的部分,也是他的職責所在。兒童醫院的新定位對於王院長而言,不再只是生病才會想來的地方,目前正在籌備的嶄新計畫,預計明年2022年會正式公開,加上面對少子化年代的挑戰,提出升級概念對兒童醫院尤其重要,這才是王院長回來中部最想執行與照護孩子的全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