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資訊
恐慌症

恐慌症
2023/2/14
認識恐慌症
- 「恐慌症」是屬於焦慮症的一種,病人會反覆經歷到突如其來的強烈恐懼,甚至會有瀕臨死亡的感覺。
- 「恐慌發作」指的是:事實上並無真正的危險,身體卻會釋放面臨威脅才會出現的強烈不適感,也許您正在準備睡覺,也許只是正在進行日常活動,如:正在準備睡覺,但恐慌的症狀卻突然出現。
- 恐慌可能在一週內發作數次,或在同一天內有好幾次發作。一般約在發作幾分鐘後達到巔峰,病人會感到情緒緊繃及害怕,恐慌症的病人對恐慌復發有著揮之不去的憂慮,會試圖避開過去曾引發恐慌發作的地方。
恐慌症的病徵
典型的恐慌發作時,會有一段時間感到強烈的害怕和不適出現,下述十三種症狀中的任四種或四種以上之症狀,並在十分鐘內達到最嚴重程度,另外心裡也會持續一直擔心下一次發作的情況。
- 心悸、心臟怦怦直跳、或心跳加快。
- 大量冒汗。
- 顫慄發抖或虛弱無力。
- 感覺呼吸困難或窒息感。
- 哽塞感。
- 胸悶或胸痛不適。
- 噁心或腹部不適。
- 頭暈不穩的感覺或暈厥。
- 失去現實感(覺得身邊的一切都不真實)或失去自我感(自己好像與身體脫離)。
- 害怕自己即將失去控制或即將發狂。
- 害怕即將死去。
- 感覺異常(指尖、嘴部或身體發麻或有刺痛感)。
- 覺得冷或發熱。
恐慌症的影響
- 過度的焦慮會引起恐慌症的發作,會使病人的因應能力及學習能力降低,對疾病的免疫力變差,對治療的反應變差,對疼痛的耐受力降低,對自己的行為失去控制,即使在引導下也無法做任何事情,甚至造成人格瓦解,會有扭曲的認知及喪失理性思考能力,對病人本身會造成極大的痛苦。時常的害怕與擔心,通常會合併憂鬱症的發生,所以治療時也應考慮合併憂鬱症之治療。
恐慌症的治療
恐慌發作是可以克服的,有很多種療法皆有成效,幾乎所有人的症狀都會有好轉。藥物和心理治療,不管是單獨使用還是結合起來進行,都非常有效。主要的治療方式有:
- 藥物治療:主要為抗焦慮劑與抗憂鬱劑二種。必須遵從醫師的指示服藥,切勿自行調整藥物劑量或者停藥。隨著醫療科技的發達,新一代藥物的副作用已經逐漸減少,但是仍有某些人在服藥後會出現一些副作用,要提醒的是,絕大部分的副作用是暫時性的,不要因為藥物短暫副作用造成的不適而自行停藥或減藥,因為如此一來可能達不到治療的效果,若是副作用讓您相當難過,可與醫師討論作適當的調整。
- 心理治療:心理治療需花較長的時間才能起作用,也比較花力氣。但是,從心理治療中所學到的技巧,則可以長期應用,因而在治療結束後,症狀舒緩的時間也比較長。而且有些人覺得不用藥物對事物更有掌控感,所以比較合宜的辦法是藥物和心理治療同時進行,在心理治療起作用時,感覺稍好以後,再與醫師討論是否可以慢慢減少藥物的使用。
- 團體治療:獲得支持與建議,改善心理困擾,恢復生活動力。
- 行為治療:透過簡易可行的技巧來治療焦慮的症狀。
- 肌肉放鬆訓練:配合訓練深呼吸吐氣,改善過度換氣。
遠離恐慌,自助守則
- 與您的醫師聯繫,詢問有關焦慮疾病之治療計劃。您毋須因求醫而感到困擾,事實上您將會發現人們對願意面對這些問題的人深表敬意。
- 保持積極的態度吸收他人處理的經驗(舉例來說,看電影、書籍或電視戲劇中有焦慮特質的人如何正確地處理其焦慮)。
- 參加令您覺得舒服的活動,放鬆生活步調,找親友傾訴,調整情緒。
- 尋找可信賴的家人、朋友、牧師或當地的支持性團體的協助,這樣您將不會感到孤單面對。
- 儘可能吸收有關焦慮疾病的相關知識,了解各種治療的方法,及其他病人如何獲得康復的經驗。
- 維持規律生活作息,培養休閒活動。
- 黃宣宜、陳瑞蘭、洪芬芳、張榮珍、李朝雄、湯美霞、江青桂、呂雀芬、陳美碧、金蓉蓉、林靜蘭、余靜雲、馬玉琴、陳淑姬、侯玟里、李姿瑩、黃一玲、吳佳珍、施燕華、…、王慈婷(2019).最新精神科護理學(10版).永大。
製作單位:精神醫學部 編碼:HE-87023
若有任何疑問,請不吝與我們聯絡
電話:(04) 22052121 分機 11990、11090
若有任何疑問,請不吝與我們聯絡
電話:(04) 22052121 分機 11990、11090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暨體系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