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醫療新聞
蔡長海董事長領導校院生技發展
2020/7/22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博士表示,台灣有世界一流的醫療水準和現代科技,中國醫大秉持醫學大學及醫療機構的專業角色與醫療使命,責無旁貸的肩負起防疫與醫療責任,學研界、醫界、產業界應攜手合作,透過現代科技,發展人工智慧(AI)醫療,為防疫、醫療、健康照護等相關領域...
大腸直腸癌知多少(下) 治療方式報你知
2020/6/8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可能依病情需要加上化療、放射線治療,在治療前醫生會評估病人的年齡及當時的身體狀況,還有疾病期別、腫瘤大小、位置來選擇合適的治療計畫。較早期的病人只需要手術切除,第三第四期(或部分第二期)的病人會因病情需要...
精準營養 輔助癌症治療
2020/4/15基因學、代謝與蛋白質組成,可促進我們了解癌症代謝的多樣性。在腫瘤的分類中,有研究提出精確醫學的有效性,營養素與某些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影響精確的癌症營養治療。
台灣防疫快精準!國際減重外科網路會議演講「防疫有成5要點」
2020/4/2黃致錕院長在此次網路視訊會議熱門講題中(IBC-Hot Topic),對減重代謝外科醫療人員分享「面對新冠肺炎,台灣為何比亞洲各國能有效的控制疫情」,在會議中他談到他認為台灣防疫成功的五個…
正子斷層造影檢查 偵測癌症明察秋毫
2019/10/25正子斷層造影檢查所使用的藥物為放射性同位素氟-18標誌的去氧葡萄糖(18FFDG),是一種類似葡萄糖的分子,和俗稱的顯影劑不同,藥物本身近似體內原有的可代謝物質,所以幾乎不具任何危險,不像顯影劑可能會引發過敏及傷害腎功能。
癌症化療後手麻腳麻 中醫緩解有方
2019/9/12化療導致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嚴重度及持續時間,往往取決於所用的藥物種類、劑量及療程長短等因素,每個人的反應不盡相同。大部分患者在化學治療結束後半年左右,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會逐漸消退,但也有少數患者的症狀消退不明顯,還可能延續好幾年。
給癌症患者們治療期間的飲食建議
2019/7/10每當在病房向癌症病人進行飲食衛教,常有患者或家屬詢問「要吃什麼才有營養?」「飲食要注意什麼?」 「這個可以吃嗎?那個可以吃嗎?」對於日常飲食充滿疑慮,不知怎麼吃才對。
長期上背痛、血糖突然控制不良愛注意 可能是胰臟癌前兆!
2019/6/26胰臟癌是癌症中的隱形殺手,主要是它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也沒有可靠有效的定期追蹤篩檢工具,所以一旦診斷出,常是癌症中晚期。葉俊杰醫師呼籲,若有不明原因的長期上背痛或上腹痛或原有糖尿病突然不明原因控制不良、或是有皮膚眼球蠟黃、大便呈現灰白色、小便茶色、食慾不振、體重減輕,這些都有可能是胰臟癌的前兆,勿掉以輕心。
自體免疫細胞治療迎戰攝護腺癌
2018/12/18攝護腺(前列腺)癌發生率逐年升高,在全球92個國家都是男性發生率第1名的惡性腫瘤,其死亡率亦在48個國家高居首位。根據統計,從2006-2016年的10年之內,全球攝護腺癌發生率竟增加了40%之多,臺灣同樣無法置身事外,近5年的攝護腺癌發生率可說是與年俱增,每年新診斷的病例數已超過5000人,是癌症發生率的第5位,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