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可能在有生之年罹癌。根據統計,臺灣民眾一生中大約每4人就有1人會罹癌。癌症已連續35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1名,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的2015年癌症登記報告,臺灣平均每5分鐘有1人罹癌,再度刷新「癌症時鐘」的紀錄。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以大腸癌最多,其次為肺癌、乳癌與肝癌。這4類癌症1年新發生人數均超過萬人。
癌症發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基因遺傳、年紀大、感染、不當食物調理與儲存、紫外線、游離幅射、菸草、酒精、檳榔、空汙、石棉、肥胖、少活動、不健康飲食(如:高油、油炸、燒烤、低纖)等。多數癌症的發生往往是多種因子交互影響而成,例如特定的遺傳體質,加上個人在特定的物質或環境暴露下,就會增加細胞突變產生癌細胞的機率,若再兼具不良的飲食與生活型態,更將降低人體與生俱來的防癌機制,最後便導致癌症的發生。
幸運的是,大多數癌症是一個長期慢性的過程,只要及早介入及避免可能的致癌因子,就有機會遠離癌症。
預防癌症的8大護法
預防癌症,我們可以這樣做:
1 不抽菸與不使用菸草製品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顯示,菸草使用是全世界癌症死亡的單一最大可避免風險,癌症的死亡約有30%和抽菸有關。抽菸會增加口腔癌、食道癌、肺癌、子宮頸癌和膀胱癌等多種癌症的發生。以肺癌為例,80%的患者為現行吸菸者或曾經吸菸者,而且受影響的不只是吸菸者,吸二手菸的人罹癌風險也不亞於吸菸者。要預防癌症,未抽菸者要避免嘗試抽菸,也要遠離抽菸的人;仍在抽菸的人要及早戒菸。戒菸的時間越長,越能降低罹癌風險。
2 避免嚼檳榔與過量喝酒
▲ ▲檳榔
嚼檳榔會增加口腔癌、咽喉癌和食道癌的風險,所以請勿嚼檳榔。
▲ ▲酒精
酒精會增加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肝癌、大腸直腸癌及乳癌的發生,飲酒量越多者風險越高,即使少量喝酒,罹癌風險也比不喝酒的人高,因此要盡量減少喝酒。
3 遠離紫外線和游離輻射
▲ ▲紫外線
長期照射紫外線會增加發生皮膚癌的機率,若喜歡戶外活動或需要長時間在戶外工作,應做好防曬措施,可藉由帽子、長袖外衣及長褲、陽傘和防曬乳液來防曬。
▲ ▲游離輻射
游離輻射的來源有來自宇宙的射線、土壤岩石的天然放射性元素,含輻射的建材、放射線檢查、核電廠或其他核物質的暴露等。游離輻射的暴露特別會增加乳癌、甲狀腺癌、白血病與肺癌的風險。游離輻射沒有所謂的安全劑量,所以建議民眾盡量減少非必要的放射線檢查(如:X光檢查、電腦斷層檢查等)。
4 遠離空氣汙染
空氣汙染除了會增加慢性肺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促使癌症發生。隸屬WHO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RAC),已把空氣汙染列為一級致癌物(確定對人類有致癌性的物質),尤其會增加肺癌的風險。建議民眾在空汙嚴重時,盡量減少在戶外活動,特別是激烈的戶外運動。若需出門,最好戴上能過濾細懸浮微粒(PM2.5)的口罩。
5 預防或治療特定疾病感染
▲ ▲肝炎病毒
B型肝炎與C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會增加未來罹患肝癌的風險,尚未感染的民眾,可施打B型肝炎疫苗來預防(目前沒有C型肝炎疫苗)。如果已經是B型或C型肝炎帶原者,建議找消化內科醫師評估是否可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並定期抽血檢查肝功能、甲型胎兒蛋白(AFP)與腹部超音波追蹤檢查。
▲ ▲人類乳突病毒
女性一生中有超過一半的機率會感染人類乳突病毒,部分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會增加子宮頸癌的風險,其中第16型與第18型病毒貢獻了約7成子宮頸癌的發生。要預防感染,可透過單一性伴侶、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以及施打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來達成。
目前市面上的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均可防治第16型與18型病毒的感染,子宮頸癌防護力從7成到9成不等。但須注意的是,國內子宮頸癌疫苗的適應症為9-26歲,且有施打疫苗者仍須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如果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會增加罹患胃癌或胃淋巴癌的風險。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透過胃鏡、吹氣測試、抽血或糞便檢查發現,一旦確定感染,應服藥殺菌治療。未感染者可藉由如廁後或用餐前洗手、注意餐具清潔、共餐時使用公筷公匙等方式來預防感染。
6 健康飲食與適當的食物調製保存
▲ ▲健康飲食
多攝取新鮮天然的蔬菜水果,許多天然蔬果含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物質,特別是全麥食物、豆類、青花菜或十字花科的蔬菜。少吃油炸、燒烤、醃漬和煙燻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在調理過程中容易產生致癌物,尤其會增加食道癌、胃癌和大腸直腸癌發生的風險。紅肉類(如:豬肉、牛肉、羊肉)的攝取也要適量,WHO的資料顯示,常吃紅肉可能會增加大腸直腸癌、胰臟癌和攝護腺癌的風險。
▲ ▲適當的食物調製保存
食物越少加工越好,未經處理的天然食物才能保存最完整的營養。少吃肉類加工品,例如香腸、培根等用亞硝酸鹽處理過的肉品,因為會增加消化系統癌症的風險。食物應趁新鮮使用,米、豆類、花生等放太久,容易發霉產生黃麴毒素,會增加肝癌風險。
7 控制體重與多活動
體重過重與肥胖已知和多種癌症的發生有關,例如食道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和子宮內膜癌等。依據國人標準,建議將體重控制在身體質量指數(BMI)18.5-24之間。多活動除了可以避免肥胖,也有研究指出能降低乳癌、大腸直腸癌和肺癌的風險。WHO建議成年人每週應從事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
8 依個人罹病風險,定期接受癌症篩檢
有些癌症已證實可透過篩檢,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罹癌死亡的效益。目前政府提供4大癌症的公費篩檢服務:
乳癌
透過乳房X光攝影篩檢,適用於45-69歲婦女或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的婦女,每2年1次。
子宮頸癌
透過子宮頸抹片篩檢,適用於30歲以上婦女,每年可做1次;連續3年陰性者,至少每3年檢查1次。民眾還可自費做人類乳突病毒檢測,搭配子宮頸抹片檢查,可對個人罹癌風險有更佳的掌握。
大腸直腸癌
透過糞便潛血檢查篩檢,適用於50-75歲的民眾,每2年1次。個人或家族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向醫師諮詢直接做大腸鏡檢查的必要性。
口腔癌
透過口腔黏膜檢查篩檢,適用於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以及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的原住民,每2年1次。
另外,建議肺癌高風險族群如長期抽菸、近親有肺癌病史,或長期暴露於石棉、採礦等粉塵環境的人,可接受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來篩檢肺癌。
癌症雖然令人生畏,但並非只能被動的希望它不要找上門來。只要盡量遠離生活環境中可能存在的致癌物,維持健康的生活與飲食習慣,注射疫苗與定期篩檢,就能大幅降低罹癌風險。預防癌症,擁抱健康人生,大家一起努力吧!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