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的小紫(化名)有多囊性卵巢病史,這次是她第4次流產了,每次自然受孕都在7~8週後出血流產,她曾去醫學中心生殖醫學科做過諮詢,子宮、精子、父母雙方染色體皆無異常,抽血免疫的部分似乎也沒有發現問題,這次驗到後她提心吊膽,也都有頻繁回到婦產科門診,卻還是......她哭著在診間說希望中醫能幫忙改善她這樣的體質。
歐洲人類生殖與胚胎學學會(ESHRE)將「習慣性流產」定義為兩次或兩次以上經超音波檢查或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認的流產,即可診斷為習慣性流產。
一般而言,發生單次自發性流產的機率約為15%,連續兩次自發性流產的機率約為2%,而連續3次發生流產的機率為0.4~1%。目前臨床上大約只有 50%的患者可以確定習慣性流產的原因,仍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習慣性流產患者沒有確定診斷,對懷孕的媽媽跟其家庭都造成身心上的影響。
造成習慣性流產的原因
- 子宮因素:約佔習慣性流產10~15%,如雙角子宮、子宮平滑肌瘤、子宮內膜息肉、沾黏、子宮頸異常等等。
- 免疫因素:抗磷脂症候群(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會增加血栓形成和胎盤功能不全的風險,約佔5~15%,其他可能與母體與胎兒之間的免疫調節異常,自身或同種抗體引起的免疫損傷有關。
- 內分泌因素:佔習慣性流產病因中的15~60%,如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甲狀腺疾患、高泌乳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等等。尤其是多囊卵巢綜合症的女性流產率可能高達 20~40%,可能與黃體成長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升高、 睪固酮(Testosterone)、雄二酮(Androstenedione)、胰島素抵抗,對子宮內膜產生不利影響有關;另外,多囊卵巢綜合症因為荷爾蒙異常可能導致排卵過早或延遲,也會影響妊娠的結果。
- 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的異常:單基因、X連鎖或多基因都可能導致自發性或習慣性流產,染色體數目問題如非整倍體(Aneuploidy)可能與母親的年齡較大有關,隨著先前流產次數的增加,非整倍體發生的風險也會增加。另外男性伴侶精子異常,例如精子正常形式少於4%、精子染色體非整倍性等等,容易有反覆流產的情況。
- 其他原因:吸菸會影響滋養細胞功能、肥胖、飲酒(每週3~5杯酒)、咖啡因攝入量(每天超過 3 杯咖啡)也與自然流產的風險增加有關,感染問題少見,但仍要積極治療。
中醫如何看習慣性流產
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已有記載到屢次妊娠胎墮的病況,首先把「滑胎」定為病名則始於《醫宗金鑑.婦科心法要訣》:「若懷胎三、五、七月,無故而胎自墮,至下次受孕,亦復如是。數數墮胎,則謂之滑胎。甚者,屢孕屢墮,而終不能正產。」與西醫習慣性流產的描述相近。
黃帝內經《靈樞.決氣》:「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中醫所說的精為生育繁殖,構成人體的原始物質,對應現代觀點與父母精子、卵子相關,依中醫理論,「腎藏精」、「腎為先天之本」,腎主生育繁殖,精卵的品質會與腎精腎氣相關。
中醫理論當中,妊娠胎元的健固須賴腎以繫胎,氣已載胎,血以蔭胎,導致胎元不固的原因有虛有實,虛者有腎虛、氣血虛弱,以致精、氣、血虧虛無以養胎;實者常因血熱、血瘀,而致養胎、載胎之氣失調,兩者皆可發為流產。
五臟的氣血是否充足也會影響到衝任帶三經絡對胞宮的聯繫,「衝為血海」衝脈調整十二經脈的氣血、「任主胞胎」任脈循腹部中線子宮上行、「沖、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帶脈。」帶脈則加強經脈之間的聯繫,這三條經絡對於月經、孕育胎兒都有很重要的影響,也是助孕針灸時常取穴治療的部位。
(圖片來源 / 謝宜庭醫師繪製)
因此中醫方面會重視腎、氣血、與衝任帶之間的關係給予加強;高齡、染色體問題常關係著腎與先天之精、現代生活忙碌,後天勞倦過度、內分泌失調則可能與脾氣相關;免疫、血栓凝血功能等問題,容易形成血瘀或血熱,習慣性流產患者有時並非單一原因所造成,加上多數患者原因不夠明確,治療上使習慣性流產患者常虛實夾雜,需要抽絲剝繭,仔細用藥。
安胎可從孕前做起;治療習慣性流產,可於小產後月子調理,幫助子宮內膜與氣血的修復。孕前月經週期內調理,可改善體質、調節免疫、穩定子宮、幫助排卵;孕時調理則可幫助固護安胎,使胚胎著床生長發育順利。
小紫的部分,因為多囊性卵巢的病史也常常讓她排卵與月經來的時間延遲,因此我們先使用滋養腎陰中藥,幫助卵泡生長以調整月經的週期,加上基礎體溫表觀察排卵的情況,並搭配每週1次的針灸,適度調整中藥使其順利排卵,高溫期添加固腎安胎的藥物幫助保胎,持續追蹤高溫期天數,在驗孕出現微弱的兩條線後,立刻轉介至婦產科就診,除了持續使用婦產科給的黃體素外,也配合中藥與體溫的測量,看到胚囊、心跳後也不能大意,持續配合中藥,最後她終於順利地產下了可愛的寶寶。
參考資料:
1. Dimitriadis, E., et al.,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Nat Rev Dis Primers, 2020. 6(1): p. 98.
2. Pillarisetty, L.S. and H. Mahdy,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in StatPearls. 2021: Treasure Island (FL).
3. Hullender Rubin, L., D. Cantor, and B.L. Marx,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d Acupunct, 2013. 25(3): p. 232-237.
4. Zhu, X., et al., "Nourishing the kidney" and the treatment of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 J Gynaecol Obstet, 2014. 127(1): p. 90-1.
出處來源:康健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