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醫療新聞
產後惡露不絕3大類 中醫調養治療有良方
2022/3/21產後時期也稱為「產褥期」,是指產婦分娩後與懷孕有關的生理變化恢復到非懷孕狀態的時間,通常為期6~8週。惡露是指胎盤分離後,蛻膜的基礎部分保留下來,蛻膜分為兩層:表層脫落,深層則再生為新的子宮內膜。
腹腔高壓氣霧化療對抗難處理的「腹膜惡性腫瘤」用噴的化療更精準!
2022/3/1637歲涂先生因腹痛及體重減輕,就醫發現罹患直腸癌。進階檢查發現合併瀰漫性腹膜轉移,為最頑固的「戒指狀細胞大腸癌」。經中國附醫腹腔腫瘤熱治療中心張伸吉主任及醫療團隊評估後,建議先微創切除腫瘤以解決腸道阻塞的問題,再進行營養治療、標靶治療,最後運用腹腔高壓氣霧化療(PIPAC)治療瀰漫性腹膜轉移;在最新的一次腹膜病理切片中發現,腹膜癌細胞已消失不見,也無腹水產生,癌症指數降低到正常值
「吃不下、便不通」 竟是大腸癌腸阻塞!別擔心金屬支架助暢通
2022/2/16一旦出現飯後容易腹脹、食慾減退,排便不順等症狀,小心可能是大腸癌警訊!60歲的賴女士為上班族,1個多禮拜前發生連續多天沒有排氣、排便,甚至因腹部鼓脹嚴重導致走路困難,她先到急診就診,腹部電腦斷層懷疑,因為大腸腫瘤造成大腸阻塞,引起「吃不下、便不通」,需緊急治療。
脾臟長囊腫 客製化精準醫療 術後仍保有脾臟功能
2021/8/18脾臟長出大囊腫,一定非要全部切除嗎?為了避免脾臟切除後意外發生有致命風險的「脾臟切除後猛暴性感染症」,以及有機會保留脾臟功能,現在已經有新的手術方式可選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葉俊杰醫師表示,客製化精準醫療是患者一大福音...
施打疫苗會造成靜脈血栓?該如何處理?接種後應注意的事
2021/7/14血栓是否由疫苗引起,中國附醫心臟血管系周邊血管科徐中和主任表示還要看抗血小板第四抗體是否陽性才知相關性。徐中和主任說明,疫苗引發血栓之免疫性血小板過低症(VITT),是接種AstraZeneca疫苗後發生的免疫併發症,一般在注射後5-30天發生症狀,如有施打疫苗後發生
消化性潰瘍有隱患 飲食療法減輕不適
2021/4/20消化性潰瘍是一種慢性發展性的疾病,由於腸胃道黏膜損傷而失去保護作用,其併發症(糜爛、出血和穿孔)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據統計,消化性潰瘍出現在十二指腸和胃臟的比例最高,好發年齡層為30-60歲,但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發生。
淺談COVID-19 新冠肺炎之藥物治療
2021/4/12近來疫情正在迅速擴散,COVID-19病人以成人為主。潛伏期通常在暴露後14天內,大多數情況發生在暴露後約4至5天。其臨床特徵:少部分病人無症狀感染,目前已知主要表現為發燒,咳嗽,呼吸困難和胸部影像學上雙側浸潤,肺炎似乎是最常見的嚴重感染表現。
中醫治療頻尿及疼痛 間質性膀胱炎的5大生活重點
2021/3/31間質性膀胱炎也稱作「膀胱疼痛症候群」,在台灣每10萬人口的盛行率為17.9人,其中約9成是中年女性,常見症狀有頻尿、夜尿、急尿、膀胱疼痛、恥骨上壓痛、排尿困難等,症狀容易反覆發作,常受壓力、飲食、情緒、性行為、荷爾蒙波動等影響,使病友長期生活品質...
終結疝氣 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手術
2021/3/9疝氣的症狀可大可小,其實很多人都有輕微的疝氣,卻因為不會痛而忽視它的存在,也可能因為疝氣位於私密部位,覺得害羞而沒有求診,還有病人是不敢開刀,索性使用疝氣帶希望能把疝氣「壓回去」。殊不知疝氣若未及時治療,除了疼痛不適之外,有可能導致嚴重的併...
冷到心痛!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保健 醫提醒:溫差變化是發病主因
2021/1/2067歲男性在去年清晨突然感到一陣胸悶不適,且冒冷汗,經送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立即進行心導管手術,不到一週康復出院。陳科維醫師表示,除了寒流來臨,在低溫間的回暖期也需特別注意,「溫差變化」是造成心血管發病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