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醫療新聞
國人打鼾半數以上 可能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AI上呼吸道檢測儀」 10分鐘完成篩檢! 無麻醉風險 AI精準導航揪病因
2023/4/20睡眠障礙影響健康甚鉅,失眠者在白天時經常感覺疲倦,也影響到工作效率與情緒。台灣睡眠醫學學會針對40到65歲民眾的最新調查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高達10.7%,也就是全台有超過230萬人罹患慢性失眠症,平均每9人就有1人受慢性失眠之苦;此外,臺灣男性每5人就有1人出現「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 )」常見的打鼾症狀。
眼角膜感染竟轉複雜型青光眼 六旬長者幾乎失明 超細導管精準植入青光眼手術 搶救近盲視力
2023/2/8六十一歲的張先生兩年前於電腦公司退休,回台中務農享受閒雲野鶴的生活,民國110年10月感覺自己眼睛有異物感,原本不在意,但後來實在越來越難受,求診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醫學中心李宥伶醫師,確診張先生的眼角膜受黴菌感染嚴重潰瘍,經治療癒合後留下角膜疤痕,出現複雜型青光眼,其中右眼視力不到0.01,幾乎失明,產生隅角沾黏以及虹膜新生血管等多重後遺症,
75歲阿伯起床胸悶心悸,冠動脈阻塞高達99%!「運動心電圖AI輔助判讀系統」 及時介入治療倖免於難
2022/12/2975歲陳伯伯平日生活習慣良好,有高血壓病史,有天起床時忽然感覺胸悶心悸,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到中國附醫尋求協助,經消化內科再轉介到內科部心臟血管系,吳宏彬醫師建議使用運動心電圖檢查心血管狀態,運動心電圖顯示陳伯伯運動最大心跳每分鐘139下,ST段輕度下降呈現缺氧,依傳統人工判讀與風險因子評估僅為冠狀動脈中度風險
冬天小心急性「腳中風」恐截肢命危!中國附醫搶救成功,臨床截肢率30%驟降至3%,成果榮登「國際血管學」醫學期刊
2022/12/15徐中和主任分析,張奶奶和郭伯伯,都是屬於急性「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常常是由於心房顫動, 導致血栓由心臟打出掉落到下肢動脈血管, 而突發急性阻塞。一般治療後,「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病人死亡率以及截肢率仍有20-30%。針對此重大疾病風險,中國附醫2016年成立了「24小時溶栓團隊」, 投入研究治療
異體幹細胞雙徑注射急性心梗病人 心衰竭風險下修!中國附醫臨床成果榮登SCI國際期刊
2022/8/2473歲吳伯伯,兩年前急性心肌梗塞,送中國附醫,放置心臟支架,並住進加護病房嚴密觀察,醫療團隊建議同步進行幹細胞治療,修補受損嚴重的心臟,並採用冠狀動脈與周邊靜脈雙徑注射異體幹細胞治療,這項全球首創的心臟治療臨床試驗法,成功輔助心臟恢復效能,讓患者重啟健康人生,這項臨床試驗獲登SCI國際期刊
輪班、夜班作息「逆時鐘」 中醫調養改善代謝助好眠
2022/6/13生理時鐘主要受到晝夜光線變化的調控,也會受到飲食、運動的影響。夜班工作因為光線刺激、飲食與睡眠作息失常,會讓身體各器官系統的節律無法協調同步,出現睡眠障礙、內分泌失調、代謝異常。
自我評估「肌少肥胖症」 中醫調養增肌又減脂
2022/3/24肌少肥胖症顧名思義包含了「肌肉質量減少」與「肥胖」。一般人的肌肉量自青春期開始增加,30歲左右達到高峰,之後便逐年下降,50歲之後更是以每年1∼2%的速率在流失。肌肉量減少理應讓人看起來消瘦,但肥胖伴隨的脂肪囤積填充了原本的空間,導致看似中等身材...
手腳麻麻讓您睡不好?關於「不寧腿」需了解的二三事
2022/3/7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是一種睡眠相關的肢體動作障礙,女性發生率約為男性兩倍,並且隨年齡增加。懷孕、糖尿病、洗腎族群中,也有較高的比例合併有不寧腿的相關症狀。約有超過1╱3的病人在10歲之前會開始出現症狀,因而被誤診為生長痛...
莫名肌肉痠痛、抽筋? 小心可能是陽光維生素缺乏族群
2022/3/2冷冷的冬日氛圍總讓人想待在溫暖的室內,不知不覺就減少外出曬曬太陽的機會,尤其是防疫期間養成宅在家不出門的人,要特別當心冬天日照不足對身體健康的危害,症狀包括突如其來莫名的肌肉痠痛、熟睡到一半突然抽筋、肌肉無力感、心情抑鬱,或是體重增加。
更年期潮熱人發胖 中醫助您減重又降火
2022/3/1女性接近停經時,偶爾會感覺由前胸或後背往上遍及頭面的陣發性烘熱感,還經常伴隨心悸、冒汗等表現,這就是「更年期潮熱」。潮熱的發作頻率少則一天一至兩次,嚴重者甚至五至十分鐘即發作一次,實在相當困擾!而隨著年齡增加、代謝率下降,更年期階段的荷爾蒙失調也容易引起中年發福,增加罹患三高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