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醫療新聞
國人打鼾半數以上 可能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AI上呼吸道檢測儀」 10分鐘完成篩檢! 無麻醉風險 AI精準導航揪病因
2023/4/20睡眠障礙影響健康甚鉅,失眠者在白天時經常感覺疲倦,也影響到工作效率與情緒。台灣睡眠醫學學會針對40到65歲民眾的最新調查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高達10.7%,也就是全台有超過230萬人罹患慢性失眠症,平均每9人就有1人受慢性失眠之苦;此外,臺灣男性每5人就有1人出現「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 )」常見的打鼾症狀。
75歲阿伯起床胸悶心悸,冠動脈阻塞高達99%!「運動心電圖AI輔助判讀系統」 及時介入治療倖免於難
2022/12/2975歲陳伯伯平日生活習慣良好,有高血壓病史,有天起床時忽然感覺胸悶心悸,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到中國附醫尋求協助,經消化內科再轉介到內科部心臟血管系,吳宏彬醫師建議使用運動心電圖檢查心血管狀態,運動心電圖顯示陳伯伯運動最大心跳每分鐘139下,ST段輕度下降呈現缺氧,依傳統人工判讀與風險因子評估僅為冠狀動脈中度風險
抗藥性病菌死亡威脅?2050年將超越癌症!中國附醫周德陽院長 受邀HIMSS 專題主講 分享全球「智抗菌平台」智慧醫療成果
2022/10/19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打擊日益氾濫的超級細菌感染問題,創設的智抗菌平台(Intelligent Anti-Microbial System (iAMS) )」,獲得全球重量級醫療機構高度重視。周德陽院長指出,醫院內感染超級病毒與病菌問題,儼然成為全球公衛的重大挑戰,據統計,亞太地區院內感染病菌死亡人數已經超過
心臟血管中心Cardiovascular Medicine Center 體外反搏治療(EECP)
2022/10/14EECP(體外反搏治療)是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認證無侵入性、無須手術,無須住院,在門診即可以治療心絞痛、充血性心臟衰竭、急性心肌梗塞。在治療過程中,以壓力褲配合心跳做下肢擠壓,靠機械作用提高主動脈舒張壓,減低主動脈收縮壓,在不增加心臟負荷的情況...
不抽菸無病史 45歲男竟急性心肌梗塞險送命!醫揭三大危險因子
2022/1/19盧炯睿醫師解釋,小於45歲的年輕人心肌梗塞特點是致死率較低、冠狀動脈疾病的範圍比較侷限、病後左心室殘餘功能比較好、短期預後較佳。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中,抽菸、肥胖與血脂異常,在年輕族群的盛行率比較高,高膽固醇血症、抽菸與冠狀動脈疾病家族史,更是年輕人心肌梗塞最主要的危險因子
「中台灣AI救心網」急性心肌梗塞到院前遠距診斷系統,與死神搶時間!
2021/11/26目前「中投AI救心網」持續在台中、南投兩縣市上線中,希望能協助診斷出更多需要及時救治的急性心肌梗塞病患,減少因不必要延遲而造成的人命損失或嚴重併發症。在Covid-19的後疫情時代,遠距醫療將成為主流,這樣的AI輔助系統不僅可以縮短急性心肌梗塞到院前的診斷時間,未來更可以發展為心臟病患及一般民眾居家自我監測的利器!
急性心肌梗塞心電圖診斷平台,改善偏鄉醫療決勝院前!
2021/4/30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結合人工智慧輔助心電圖,「急性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判讀模型,結合對12項心律不整的判斷及急診檢傷的自動高風險評分系統,為全方位的急性心肌梗塞心電圖診斷平台,掌握黃金救援時間
新型左束支起搏節律器 搶救百歲人瑞重拾樂活人生
2021/4/7101歲陳賴阿嬤因突發呼吸困難,由家人送至急診室就診,心跳僅47下,診斷為完全房室傳導阻斷,出現肺水腫,但意識清楚,經醫病密切溝通後,接受「新型左束支起搏節律器」置入手術,治療後阿嬤恢復良好,心臟無力與呼吸困難情形獲改善
冷到心痛!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保健 醫提醒:溫差變化是發病主因
2021/1/2067歲男性在去年清晨突然感到一陣胸悶不適,且冒冷汗,經送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立即進行心導管手術,不到一週康復出院。陳科維醫師表示,除了寒流來臨,在低溫間的回暖期也需特別注意,「溫差變化」是造成心血管發病的主因...
心臟復健 強化脆弱的心
2020/12/17心臟復健的目的是幫助患者在原有心臟病或其他疾病的限制下,提高心臟功能,改善生活品質,早日回歸職場,並且讓患者了解自己身體面臨的問題,參與健康自主管理,降低再次發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