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醫療新聞
國人四成胃食道逆流 每晚躺下溢刺酸火燒心 四旬男痛不欲生 埋線24小時動態監測 精準發現問題 六旬長者上腹部悶痛 以為赤酸跑遍醫院檢查 埋線96小時無線監測 發現問題不在腸胃
2023/6/164歲的詹女士,常感覺自己的上腹部悶脹還有灼熱感,多次跑到各醫療院所接受胃鏡檢查,也服用過強效制酸劑,症狀仍然不見改善,詹女士到蕭望德醫師門診尋求幫助,接受24小時食道酸鹼監測後,卻不像謝先生能找到明顯酸逆流,但鑒於上腹部灼熱感依然十分明顯
近八旬長者急性腦中風 中醫大附醫「iStroke腦中風診斷平台」 CT檢查免顯影劑 AI只花90秒鎖定腦傷區與體積 精準即時搶救 術後長者康復能活動
2023/5/25為避免長者施打顯影劑可能突發的健康風險,以及加速醫師臨床評估的準確性,中醫大附醫專家團隊隨即啟動人工智慧中心開發的「iStroke腦中風診斷平台」,運用AI大數據建構的人工智慧模型,分析CT腦部影像,並模擬其施打顯影劑後的影像,來預測林女士損傷的腦部區域落點與體積,診斷出林女士為右側中大腦動脈阻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結合後續AI分析CTP得到的可救治區域與不可救治區域等資訊,輔助醫師判斷其治療成效。
洗腎不用跑醫院 居家血液透析AI監測 六旬長者能工作更健康
2023/5/17自108年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已發展出遠端監控系統,病人在家透析時,透析機運轉訊息經由網路傳回醫院,醫院的接收主機上安裝AI過濾危險訊息,醫療團隊可以同步監控病人在家中進行血液透析的狀況,可有效維護病人安全,並做為改善處方的依據。
後新冠孩童經常猛咳、發燒、胸好痛 小心免疫力出現「負債海嘯」 中西醫師聯合傳授「L•O•V•E四法寶」 精準照護心愛小寶貝
2023/3/29歲的小恩(化名)曾感染新冠病毒,之後小恩經常覺得胸悶胸痛,運動常覺得心跳很快、晚上睡覺還時常聽到自己的心臟在跳而睡不著,經求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賴琬郁主任把脈診察後發現小恩有結代脈(心律不整脈象),透過中西醫整合照護,聯合兒童心臟科安排檢查,檢查無其他特殊異常,後續搭配中藥與雷射針灸,
「吃不下、便不通」 竟是大腸癌腸阻塞!別擔心金屬支架助暢通
2022/2/16一旦出現飯後容易腹脹、食慾減退,排便不順等症狀,小心可能是大腸癌警訊!60歲的賴女士為上班族,1個多禮拜前發生連續多天沒有排氣、排便,甚至因腹部鼓脹嚴重導致走路困難,她先到急診就診,腹部電腦斷層懷疑,因為大腸腫瘤造成大腸阻塞,引起「吃不下、便不通」,需緊急治療。
不抽菸無病史 45歲男竟急性心肌梗塞險送命!醫揭三大危險因子
2022/1/19盧炯睿醫師解釋,小於45歲的年輕人心肌梗塞特點是致死率較低、冠狀動脈疾病的範圍比較侷限、病後左心室殘餘功能比較好、短期預後較佳。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中,抽菸、肥胖與血脂異常,在年輕族群的盛行率比較高,高膽固醇血症、抽菸與冠狀動脈疾病家族史,更是年輕人心肌梗塞最主要的危險因子
化療合併免疫治療 肺腺癌第四期重見希望
2021/12/15肺癌為十大癌症死因中的第一名,因初期症狀不明顯,導致就醫時有將近65%為第3B至4期患者。64歲的黃先生是個重度菸癮者,民國108年經確診為肺腺癌第4B期合併腦轉移。經化學治療合併免疫治療,加上整合多科醫療,將他的肺腺癌從第4B期治療到1B期
產後進補吃得巧 母嬰健康更加分
2021/8/3當升格為人母,用母乳哺育懷中的小寶寶,看著那滿足的小臉蛋,甜蜜溫馨的滋味,只有過來人才能體會。但是,生產後自行哺餵母乳的媽媽,飲食上應該如何調養,才能補足元氣與體 力,好好地照顧寶寶成長呢?
在家防疫:關心長者孩童學會3招共同預防熱傷害
2021/6/3近幾日因為疫情已啟動學校停課不停學的措施,且許多企業提升居家辦公比率,宅在家成為時下現況。不管是疫情或是高溫大家都會宅在家,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要做好防範措施,可以安心防疫且預防熱傷害!
吞嚥困難原因多 別讓美食從此絕緣
2021/5/17「吞嚥困難」通常是表現出東西卡住的異物感,有時會合併噁心、嘔吐等症狀;「吞嚥疼痛」則是吞嚥時會引起疼痛感,多是喉嚨發炎、扁桃腺發炎或潰瘍等問題所致,病人主要是因為疼痛而不想進食,並不會有食物卡住無法上下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