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醫療新聞
中醫藥的癌症治療面面觀
2023/8/25癌症為台灣十大死因之首,隨症醫療的進步,癌症治療日新月異,現在認為癌症治療應結合多面向的專業,才能讓病友在治療的過程中,提升生活品質。根據健保的統計,成人癌症約有3成會尋求中醫治療,兒童癌症則高達6成。面對癌症治療的過程中,中醫藥可以提供多面向的介入,協助病人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甲狀腺亢進超折騰 1個半月暴瘦14公斤 中西醫治療成功逆轉正常 無須再用藥
2023/8/3中醫大附醫中醫部黃升騰主任指出,甲狀腺亢進多為自體免疫性疾病,往往容易反復發作。甲狀腺機能亢進原因很多,如甲狀腺毒性結節、腦下垂體腺瘤、妊娠絨毛膜癌等;最常見原因為瀰漫性甲狀腺毒症,也就是葛瑞夫氏病(Grave Disease),好發年齡在20歲-40歲,女性病例往往是男性的4至5倍。甲亢高危險群,多有家族病史、處於長期壓力的人。在台灣,2010年報告的甲亢發生率為千分之3.7,估計台灣約8.5萬人罹患甲亢
中秋節『柚』飄香
2022/8/29中秋節是華人社會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每年農曆8月15日即為中秋節。農曆的七月至九月為秋天,八月為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談到中秋節腦海中不免俗地想到嫦娥、吳剛、玉兔的故事,舌尖味蕾則停留在柚子、月餅的好滋味。
試管嬰兒療程中,選擇新鮮胚胎植入還是冷凍胚胎植入,那一種比較好?
2022/6/7為了鼓勵生育,政府自去年七月開始給予不孕患者補助試管嬰兒治療的費用,加惠許多身受不孕之苦的夫妻。在試管嬰兒的治療週期中,取卵後的三到五天,通常會有多個胚胎形成,在這個時候,患者可以選擇將新鮮的胚胎植入子宮內,但是有些患者卻需要把胚胎全部冷凍...
痛經別再來! 子宮內膜異位症之當代中西治療
2022/5/11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慢性發炎的疾病, 起因是子宮內膜組織隨著經血逆流,跑到子宮腔以外的部位[註1],若跑入卵巢造成經血累積,就會變成「巧克力囊腫(Chocolate Cyst)」,累積在子宮肌肉層則會變成「子宮肌腺症(Adenomyosis)」。發生的高峰期在25∼45歲的女性[註2],經研究調查,台灣女性因檢查檢驗方式不同而有1∼30%不等的盛行率。
頭頸癌的中西醫聯合治療,減輕副作用、有效控制病情
2022/3/30頭頸癌指的是頭頸部發生的癌症,包含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唾液腺癌、口腔癌等。根據各國的研究報告,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歸納出不同的癌症和不同的期別(TNM staging)都有適合的治療方法。大部分第3期、第4期的頭頸癌除了手術治療外...
手腳麻麻讓您睡不好?關於「不寧腿」需了解的二三事
2022/3/7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是一種睡眠相關的肢體動作障礙,女性發生率約為男性兩倍,並且隨年齡增加。懷孕、糖尿病、洗腎族群中,也有較高的比例合併有不寧腿的相關症狀。約有超過1╱3的病人在10歲之前會開始出現症狀,因而被誤診為生長痛...
中醫養胃,讓你擁有好胃好眠
2021/9/23對於胃潰瘍伴隨失眠患者,中醫以調養腸胃為主,對於壓力型患者以疏肝和胃為主;飲食失節患者則以消食、化痰濕為目標;針對脾胃虛寒者,則以健脾養胃為主。此外會再加上有修復胃黏膜功能的中藥如:白芨等,以及養心安神的中藥共同調理,使患者整體狀況獲得改善。
疰夏纏人 中藥針灸可減輕不適
2021/6/17夏天的時候,您是否常常曾經有過這種經驗呢:全身莫名的不舒服、頭暈暈重重甚至頭痛、全身懶洋洋沒什麼力氣、心情煩躁不開心、容易流汗、食慾差不想吃東西、胸口悶喜歡深呼吸、午後容易有烘熱感等一系列症状,而其中最明顯的是疲倦無力和食慾差。
淺談COVID-19 新冠肺炎之藥物治療
2021/4/12近來疫情正在迅速擴散,COVID-19病人以成人為主。潛伏期通常在暴露後14天內,大多數情況發生在暴露後約4至5天。其臨床特徵:少部分病人無症狀感染,目前已知主要表現為發燒,咳嗽,呼吸困難和胸部影像學上雙側浸潤,肺炎似乎是最常見的嚴重感染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