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醫療新聞
人工關節染蜂窩性組織炎 八旬翁走路痛如刀割 光吃抗生素無效 植入「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 術後隔天即可使用輔具下床行走 成功阻斷細菌感染
2023/10/27江伯伯於10月剛接受完第一階段手術,移除人工關節並先置入本院自行開發的「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術後第二天江伯伯即可使用輔助器下床行走,膝關節活動度如正常人良好,傷口紅腫也消退。
「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精雕塑型 乳癌切除乳房重建後 猶勝癌前之美的關鍵 術後兩天即可外出 恢復美麗自信
2023/6/15李建智副院長強調,幫病人回到癌症以前,「恢復舊觀甚至更好」,是整形美容醫學的最終使命。而「超音波抽脂微創複合術」就是目前體雕手術中重要的一環,除了減少腫脹加速恢復期外,微創治療更可以減少疤痕產生。
八旬翁發現3公分胰尾腫瘤 中國附醫達文西機器人 精準切除病灶 全部脾臟保留 老翁第二天可下床行走
2023/2/1580歲的賴伯伯去年底(民國111年)因攝護腺疾病就醫,經由電腦斷層(CT)持續追蹤,意外發現胰臟尾部出現大小約3公分的腫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葉俊杰醫師評估,賴伯伯的胰尾腫瘤,疑似為神經內分泌瘤或轉移性癌,雖然現階段無任何不適,但是胰尾腫瘤可能惡化與轉移,
冬天小心急性「腳中風」恐截肢命危!中國附醫搶救成功,臨床截肢率30%驟降至3%,成果榮登「國際血管學」醫學期刊
2022/12/15徐中和主任分析,張奶奶和郭伯伯,都是屬於急性「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常常是由於心房顫動, 導致血栓由心臟打出掉落到下肢動脈血管, 而突發急性阻塞。一般治療後,「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病人死亡率以及截肢率仍有20-30%。針對此重大疾病風險,中國附醫2016年成立了「24小時溶栓團隊」, 投入研究治療
徹底治療更年期崩漏3良方
2022/10/27進入更年期後,卵巢的功能逐漸衰退,卵巢內卵泡的發育能力降低,對腦下垂體的反饋作用減弱,分泌雌激素的量逐漸減少。此時腦下垂體分泌更多的促卵泡生成激素和促黃體激素,此時雖仍有月經週期,但是無排卵性周期增多,並最終停止排卵。
精準顱顏重建 —「電腦輔助設計3D列印」及「定位導航輔助」
2022/9/22顱顏部除兼具保護重要感官器官和大腦,也是人與人之間最直接的對視焦點。顱顏結構非常複雜,手術除須完成功能性重建,更必須兼顧顱顏部構造特有的「立體感」以及「對稱性」。
機器扯斷手臂 移工休克命危 中國附醫團隊11小時搶救 斷臂再植精準接回
2022/9/2122歲的外籍移工,7月在工廠作業時遭逢工安意外,左手臂從肩膀以下遭機器整個扯斷,一度休克命危送醫急救,醫療團隊長達11小時跨夜搶救,全程使用顯微鏡與器械,接回神經、血管、骨頭、韌帶與肌腱,重建斷臂,如今恢復情況良好,手臂已經能轉動
打籃球跨步轉身 聽到「啪」前十字韌帶斷裂怎辦?微創重建再織籃球夢
2022/8/31熱愛籃球運動的施先生,37歲時在一次籃球比賽中,一個跨步轉向的動作不慎扭傷右膝,當下聽到啪的一聲,關節立即腫脹起來,隨後就直接被抬出場至診所處置,但兩週後,他又在比賽中搶籃板腳落地時,再次扭傷右膝。施先生前往亞洲大學附設醫院進行核磁共振檢查,證實為前十字韌帶斷裂,並轉診至中國附醫骨科部謝尚霖醫師診治
以顯微技術突破醫學疆界 成功清除罕見致命孢子以及腸道移植重建病人聲帶
2022/6/29中國附醫整形外科陳宏基醫師帶領醫療團隊,透過顯微技術突破傳統醫學的疆界,包括兩個項目:(一)切除微小而致命的孢子,成功解決威脅病人性命逾四年的罕見黴菌感染。(二)改良重建下咽癌病人的語音功能,用腸道移植重建發聲器時,經由神經吻合,把本來不受控制的平滑肌變成可受控制的肌肉,成功改善病人的語音功能。
小腸移植改善進食!39歲男戰勝侵襲性腹內類結節纖維瘤
2022/6/139歲的廖先生在6年前因結腸癌及家族大腸性瘜肉症,切除全部大腸,2年前又發現小腸腸繫膜長出8公分類結節纖維瘤,手術切除腫瘤勢必失去大多數小腸,會面臨「無腸可用」,只能先插管引流方式控制腸液滲漏導致的腹內膿瘍,必須減少食量,導致體重減輕,所幸其主治醫師詢問小腸移植團隊是否有小腸移植的機會,才為廖先生找到一絲曙光